諸聖節(Feast of All Saints)


慶日:111


早期,基督徒習慣在殉道者致命的地方,舉行隆重的追思紀念;到了第四世紀時,彼此鄰近的教區開始交替地慶祝這些慶節,並將聖髑分開轉送到各地;同時,也開始加入一些共同的節慶,就如同史載聖巴西略(St. Basil of Caesarea)邀請龐多省(the province of Pontus)的主教共同慶祝一樣。


 


一般來說,同一批殉道者是在同一天致命的,因此同時紀念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到了羅馬刁克仙皇帝(Diocletian)的時代,大舉屠殺和逮捕基督徒的結果,使得殉道者的人數急劇加增,於是原先單日紀念一批殉道者的作法便已不敷使用;況且,教會也認為每位殉道者應都享有適當的敬禮,因此便為所有殉道者指定了一個共同的節日予以紀念。歷史文獻中,最早如此紀念的是安提約(Antioch)的教會,他們當時選在聖神降臨後的第一主日舉行;同時,我們也能在敘利亞的聖厄法廉(St. Ephrem the Syrian ,373)與聖金口若望(St. John Chrysostom, 407)所留下的第74篇講道稿中看到相同的描述。最初,這慶日只紀念所有的殉道者與洗者若翰;稍後,列品程序建立後,其他聖人才一一逐漸加入。


 


早在主後411年時,迦采東的教會年曆(Chaldean Calendar)就有這類特別的紀念了,名為「Commemoratio Confessorum」,時間是在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五;稍後,到了第七世紀的初期,由於聖人的遺塚,在掠奪者的搜刮下,早被破壞殆盡。於是,教宗邦尼法斯四世(Pope Boniface IV)便以28輛的馬車,收集聖人們的骨骸,將其重葬在羅馬人奉獻給眾神的「諸神殿」(Pantheon)之下;並在610年的五月13日,將此「諸神殿」(Pantheon)奉獻給童貞聖母與所有殉道聖者,並且規定每年都應如此紀念。


 


按可敬者伯達(Venerable Bede)的描述,當時教宗的想法就是:「原先人們在該處所崇敬的是魔鬼而非諸神;但以後,人們要在此處紀念這些殉道的諸聖了。」(On the Calculation of Time最後,把慶日固定在十一月1日舉行的是教宗額我略三世(Pope Gregory III, 731-741),他首先在聖伯多祿大殿裡,將一座小堂奉獻給諸聖,且把紀念日期固定在每年的十一月1日。至於普世教會在此日紀念諸聖,則是教宗額我略四世(Gregory IV, 827-844)在位時達成的,因為是他將這原本屬於地方性的慶祝,推廣至整個教會裡慶祝的。


 


諸聖節的起源和意義


教會在 十一月一日 慶祝「諸聖節」,這個節日的起源可以回溯至第四世紀。金口聖若望(St.JohnChrysostom)就已經在其著作中提過,當時 五月十三日 或聖神降臨節後的第一個主日為「諸殉道聖人節」,直到今日希臘東正教的禮儀日曆仍稱呼這個主日為「諸聖主日」。拉丁禮教會由第七世紀才開始在五月十三日 慶祝諸殉道聖人節(609年 五月十三日 教會重新祝聖羅馬萬神殿【Pantheon】將其奉獻為光榮聖母和所有殉道聖人的大殿)。



今日在十 一月一日 慶祝的諸聖節,不再只是慶祝殉道者而已,而是慶祝一切聖人,是第八世紀才開始於愛爾蘭和英國的,但是很快地便傳遍整個歐洲大陸,並被普世教會接受。


 


諸聖節有如一個偉大的「收穫」節日,我們看見落在地裏而死去的麥粒終於長大成熟,並且結出豐碩的果實。但是,這個收穫還沒有完全達於圓滿。諸聖節導引我們舉目注視天主創照我們的最終目的,使我們預先看見生命的圓滿結局。雖然我們目前仍在即將消逝的涕泣之谷嘆息,但是天主特選的聖人團體支持我們,激起我們成為天主自由光榮的子女的渴望。我們所 擁有聖神,更是使我們達於天主圓滿國度的保證。


 


         追思已亡(Feast of All Souls)


                            慶日:112        


教會很早便開始鼓勵教友為亡者祈禱了,且還將其視為是一種基督徒的愛德行動。聖奧斯定就曾說過:「若我們不曾關懷亡者,我們為他們的祈禱,就不會成為習慣。」然而,由於民間有許多關於亡者的迷信想法,以至於中世紀之前,從未有過紀念亡者的隆重禮儀。直至中世紀的初期,隱修會開始每年固定地為已亡的會士祈禱時,對亡者的紀念才開始興起。


十一世紀的中葉,法國克隆尼修會(Cluny)的隱院院長聖奧迪羅(St. Odilo)明令:所有克隆尼修會的隱士,應在每年的十一月2日,也就是「諸聖節」的次日,為亡者奉獻特別的祈禱以及詠唱日課。最後,追思已亡的習俗,便從克隆尼修會傳遍至整個羅馬教會。


這個慶節的神學基礎便是對於「人性脆弱」的認知;因為甚少人能在此世達至成全的境界,因此,與其帶著罪惡面見天主,不如在面見天主前,能有個階段全然地淨化,這顯然是必要的。為此,特利騰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宣稱:這種淨化的階段是必要的,且生者為亡者的祈禱也能加速這種煉淨的過程。


後期,更加信仰方面的本質,就在節日的慶祝中被突顯了出來,這在各地慶祝的方式中可見一般。例如:公開的遊行、在亡者的墓前弔謁、在墓碑前擺設花與蠟燭等等。這種紀念與慶祝,在墨西哥更是盛大。其實每年112日 的追思節,是天主教的一個追思亡者的節日。它的英譯是「All SoulsDay」,意即「所有靈魂的節日」,故又稱「萬靈節」。


這裡所謂的「追思」是指緬懷、代亡者祈禱、誦經或其他對亡者有益的活動。據文獻記載,最早的「代禱」出現在十一世紀。當時有一個朝聖者因暴風雨受困於一個荒島,這個島上有著一個煉獄,它困禁著無數的罪魂。而在這個荒島上有一個隱居者,他知道朝聖者居住的國家裡,有一個具德行的大修道院主教,名叫克魯尼。於是隱居者請求朝聖者回國後找那位主教幫忙祈禱以救贖亡靈們。這位朝聖者回國後,將此事告訴克魯尼主教。這位善良的主教馬上答應並在112日 為煉獄裡的所有亡靈祈禱。這就是最早關於追思節由來的記載。


其實天主教早期已普遍有為亡者祈禱的習慣。本篤會會士一向習慣在每年111日 的晚課中為亡者誦經,受這傳統所影響,後來教會把112日 定為追思亡者節。藉此希望教友為已亡的靈魂祈禱,希望他們早登天國。


順便一提,我們熟悉的「萬聖節」,其實也與追思節有關。因為每年的追思節前一天,即「111日 」,就是西方某些國家的另一傳統節日:「萬聖節」(All Hallows Day)。在這一天,天主教徒們紀念那些忠誠的聖者及殉道者。而我們平常口中所說的「萬聖節」,其實是指「萬聖夜」,即萬聖節的前夜。


故此,在西方社會,萬聖夜、萬聖節及萬靈節(追思節)是緊接在一起的,它集紀念聖者、殉道者及追思亡者於一身。對西方人來講,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而對天主教徒來講,意義就更加重大了。


所以,如果以後有人問你,你可以告訴他/她,追思節是一個西方社會紀念亡者的節日,類似於我們中國的盂蘭節。


 


民德歸厚與活於天主


論語中談及人民要慎終追遠,而在紀念先人時則要探索先人的德表,加以反省和效法;當人民這樣做的時候,其德行便愈見增加和豐富,這就是「民德歸厚」了。在煉靈月追思亡者時,教友藉著為先人祈禱,來反省自己的生活,去除其惡行,使其信仰不斷加深。這個過程「就好像煉淨黃金一樣,煉淨自己」。


然而,煉靈月追思亡者這個信仰傳統,和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慎終追遠」也有不同之處。


煉靈月信友要反省死亡,但要記著死亡不是痛苦的,因為基督已經戰勝了死亡,並從死亡中復活過來,祂在復活中顯示出真正的生命;祂鼓勵世人要不斷死於自己、空虛自己,然後活於天主懷裡。


死於自己,意思是信友要不斷反省、不斷去除已經開始墮落的自我。「每一次死於自己,就是重新開始做人」;這是天天要去做的,因為人軟弱,新的自己很快又會腐壞,所以要再一次自我反省。


 


自己也有面對死亡的一天


煉靈月為在世的人更有另一層特別意義,就是要提醒信友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天主按自己的肖像創造人類,我們是一個尊貴的受造物,耶穌亦說過,我們是世界的光,所以要掌握天主在世上給我們的生命,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雖然罪惡令人類與天主疏離而要面對死亡,但基督降臨已戰勝死亡,克服罪惡,並藉聖神聖化我們的生命,令生命更有價值。人要珍惜其生命,莫為小事或無聊的煩事而浪費光陰,要在現世中淨化自己,為將來在凱旋教會中享見天主作好準備,要仰仗基督、依賴聖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才不會辜負天主創造我們的厚望。


事實上,談論煉靈月的信仰傳統和「慎終追遠」、在強調「孝道」這文化概念時,也要考慮台灣社會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有人問到:煉靈月如何體現中國文化所特別強調的「孝道」時?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團聚,加上台灣實際的居住環境、令很多人平日較難相聚,能夠在假日一起去為先人祈禱,為中國人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信友為先人祈禱,一方面是悼念他們,另一方面是提醒自己,一家人應該彼此團結,繼承先祖的優良傳統,而家庭的團結為社會也是非常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體的衛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