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仰的觀點而言,耶誕節在教會的傳統中,有一段將臨的時期(Advent),是一個靈修、悔罪、等候的時候。這個節期不僅是基督徒紀念和慶祝當年救主耶穌降生在 白冷,也讓信徒重新思想自己的信仰,並且以準備心迎接耶穌基督重新降生在我們心中。
將臨期,是從最接近十一月三十日的那個主日開始算起,持續四個主日,直到聖誕節達到節慶高潮。
將臨環源於北歐的異教習俗﹐與冬至有關。冬至那一天是太陽離開赤道最遠的日子,在北歐也是白日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故此人們用常青樹枝繞在馬車輪上,作些佈置,然後把蠟燭燃點,放在其中。這習俗的意義象徵著期待太陽早日回來﹐驅散長夜的黑暗。
十六世紀德意志的基督徒引用了這習俗作為一宗教儀式,尤其以燭光來象徵基督的臨在。
其實,早於中世紀,基督徒已開始用火或光作為基督來到人間的標記。這樣把光結合於環,就成了現在將臨環的基礎--期待基督的光榮再來。
- 花環的圓形象徵天主的無始無終及永恒。
- 常青樹枝象徵天主的永恒不變及新生命,尤其是祂常存不變的愛及祂的生命。
- 蠟燭的光,正好象徵著基督的光﹐它來到世界,驅散黑暗,照耀那「坐在黑暗與死亡蔭影下的人群」(路1:79)。
一如所有禮儀標記,若要它們能強而有力地傳遞其象徵意義,材料必須來自我們的日常生活及環境,這樣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事件及天主的生命力存在我們中間。故此,在製作將臨環時,應採用天主所創造的天然材料如松等植物,既有生命又能保持常青。
花環中的蠟燭通常是四支,代表將臨期四週。第一主日點一支,第二主日點兩支,第三主日點三支,而第四主日則四支都燃點起來。這表示基督到來之日逾來逾近。
傳統上,三支蠟蠋是紫色,一支是粉紅色的。
紫色的意義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期待、渴望﹔有的說有補贖之意;也有說是日出前的黎明或代表深夜的陰暗。粉紅色顯示喜樂,是在將臨期第三主日,即喜樂主日燃點的。喜樂是「因為主已臨迎了」(見將臨期第三主日進台詠)。到了聖誕當天,有些傳統會在花環的中央﹐燃點一支白色的大蠟燭,象徵著基督已經來到我們中間,亦即是我們常聽到的「厄馬奴耳」——主與我們同在之意。
雖然教會還未有把這習俗視為「聖儀」,但由於這習俗已傳遍世界各地,也受教友歡迎,尤其是歐美國家,因此有關將臨環的祝福儀式及禱文也紛紛出現。你只要「上網」尋,也一不難找到一些有關將臨環的祝福禱文。燃點蠟蠋的儀式可配以將臨期的讀經及祈禱,在團體中或家庭中舉行,旨在提醒我們展望基督的再來,腳踏實地,建樹社會,作好準備;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向世界宣告基督再來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