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異同的表格中有參閱〈三看聖母〉
所以我跑一趟念祖兄的部落格,將他打包過來
免得你們找不到


2008/08/06 22:42




 


(最近又聽到一些人對天主教信仰的誤解與攻擊.正好這幾個星期 「教友生活週刊」 正在分期登載我的「三看聖母」的舊文.我也就不厭其煩的來個網路聯播吧! )


 


   在電腦網路搜尋「瑪利亞」三個字,找到最多的資訊不是關於聖母童貞生子的奇蹟,而是成篇累牘的基督教攻擊天主教敬拜聖母瑪利亞的文章.「基督教拜的是耶穌,天主教拜的是聖母」,這種荒謬的觀念似乎普遍存在於大多數非天主教友的中國人心中.這種錯誤的形成除了肇因於許多基督教派無心的誤解或有意的渲染外,我們必需坦言,甚多天主教友也應當要負起這個錯誤的責任!我們暫且不論為什麼大多數基督教派要刻意忽略、甚至貶低聖母在基督信仰中的地位,讓我們先反躬自問,當面對質疑、甚至挑戰時,我們是否清楚地知道我們信仰的主體是什麼?為什麼我們也可向聖母或聖人祈禱,而不是只向耶穌或天主祈禱?


 


   顧名思義,「天主教」信仰的對象當然就是「天主」-- 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的天主,這其中並沒有聖母.但是,雖然天主教是一神論,並不表示我們對聖母或其他的聖人就要棄如敝屣.否則我們豈不流於「不愛爹、不愛娘、只愛毛主席」式的偏狹?我們必需要釐清的是,天主教特別強調聖母、敬愛聖母,只是為了要讓我們也能經由聖母而與天主及基督相遇,但絕不是把聖母當作神.即使我們聽過、相信、甚或親身經歷過聖母「顯靈」或「奇蹟」的事,即使我們常常向聖母祈求,請她轉禱,這也絕並不表示聖母是我們崇拜的神.試想聖經中的天使、先知、宗徒不也都曾行過奇蹟或顯現嗎?群眾不也曾向伯多祿祈禱而獲得治癒嗎?這種種奇蹟並不與我們信仰唯一真神的天主有所衝突.因為這一切能力的源頭都是來自於三位一體的天父、耶穌、及聖神.正如伯多祿宗徒治好了胎生瘸子後所說的:「是憑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字...除他之外,無論憑誰絕無救援」(4:12).


 


   話說回來,既然一切來自於主耶穌基督,那又何必向聖母或聖人祈禱呢?其實如果我們回想幼年時,有時也會請兄弟姐妹幫忙向爸爸說求情、說好話,這就不難理解.我們一定是找在父親面前最得寵的那個孩子去說情,要不然就是向媽媽撒嬌請她幫忙,因為她的話最有效.我們請聖人或聖母轉求也是因為他們的靈魂潔淨,也更接近天主,所以我們相信他們轉求的力量.這實在是我們信仰中非常溫馨的一面.因為在基督的大家庭內,天主的兒女不論是仍生活在塵世的或已歸於天鄉的,都是共融一體的兄弟姐妹.聖保祿宗徒說:「要為一切人懇求、祈禱、轉求和謝恩...這原是美好的,並在我們的救主天主面前是蒙悅納的」(弟前2:1-3)我們相信「在這共融中,充滿慈悲和仁愛的天主及諸聖不斷地聆聽我們的祈禱」(天主教要理962).因此我們的祈禱絕不是寂寞或孤單的.當然,我們更不能忽略請聖母或聖人轉禱的深層意義在於:以聖母或聖人作為師法的對象.因為如果我們的德行能與他們一樣,我們又那怕求得不當,而求不到呢?


 


   既要師法聖母,就必需要先了解聖母.偏偏在聖經中關於聖母事跡的記載似乎寥寥無幾.我們耳熟能詳的幾個故事如:童貞受孕(1)、馬槽生子(2)、耶穌十二歲初顯天主性(2)、加納婚宴(2)、及聖母在耶穌十字架旁(19:26),都旨在標明耶穌一生中的幾個重要歷程,對聖母本身的描述並不太多.難怪基督教的朋友就常常基於這個論點譏諷說:「瑪利亞只不過是個普通凡人,她唯一與我們的不同之處,只是她生了耶穌.為什麼天主教要特別尊崇她,甚至將她的地位,置於先知與宗徒之上?」這種論點乍聽之下似乎也言之成理.但是仔細想想,難道聖母只是天主找來「借腹生子」的「代孕母親」嗎?回教徒不也用同樣的論點譏諷說:「耶穌只不過是一個曾經死過又復活的先知而已」嗎?當然,如果我們只是以聖經中文字記載的多寡來評斷,那恐怕耶穌的地位還不及舊約中的梅瑟或新約中的保祿吧?聖經是本歷史書,也是本啟示、隱喻、訓誨、與預言的書,對聖經的了解自然也不能限於文字的片段與人世的時空,否則我們又如何理解那只在福音中出現過的耶穌,卻說「在亞巴郎出現之前,我就有」(8:58)?其實,從聖經第一部書,亙古的「創世紀」到最後一部書,預言末世的「默示錄」中,我們不時都可看見到聖母的影像.那麼,我們要如何了解聖母,又為何要特別敬愛她呢?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從宗教的單一角度,而從人文、哲學、及社會三方面來思考,也許能得到更完整的答案:


 


一、從人文的角度看聖母 --信德的典範


 


   童貞瑪利亞在接到天使預報將要因聖神受孕時,以謙遜、順服之心答以「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完成於我」(1:33).這雖是每個基督徒都津津樂道的信德的表徵,但畢竟這樣的奇蹟,是我們無法從日常生活中所能體會與感受得到的.我們也許甚至會大言不慚地說,如果天使這樣顯現於我,我也會樂於答應!從人文的角度而言,聖母在往後的數十年中,如何憑著信德將耶穌撫養長大,更是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的典範.


 


   從人性而論,耶穌不是佛經中,一出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釋迦牟尼;他也不是西遊記中由石頭迸出來,天生異秉、見風而長的孫悟空.耶穌就像其他孩子一般,是在聖母十月懷胎後,呱呱墜地,然後在他塵世父母瑪利亞及若瑟的教導、養育下,才能「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長大」(2:52).唯一不同的是,聖母清楚的知道,這個孩子已被立定「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百姓以色列的榮耀」(2:32).作父母的都曉得,要教養一個有特殊才能的兒童,絕對要比教養一個普通孩子更要費心傷神.如何不偃苗助長,又如何不埋沒天才,拿捏之中所需要的智慧與所花費的苦心,是無法言喻的.我們不要認為因為是天主揀選的,所以聖母就沒有任何困難或不用擔心教育失敗.試想,連天主自己創造的亞當、厄娃都會違命,教養一個體內隱藏著天主性的小耶穌,又豈是件輕易等閒之事?路加福音第二章記載,聖母及若瑟帶著十二歲的小耶穌進京,在回程中耶穌因為在聖殿與經師談經論道,而與父母失散了三天.聖母痛苦的尋找到耶穌時,得到的卻是孩子毫無悔意的答覆:「你們為什麼尋找我?」面對這樣一個具有奇特潛力,又急於成長的Teenager,若不是以極大的信德,依賴天主的帶領,又怎能勝任呢?無怪乎耶穌長大成人後,當別人讚美他說:「懷過你的胎及你所吮吸過的乳房是有福的」,他卻答說「聽天主的話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的」( 11:27)


 


   做為一個「天主的婢女」,聖母就是這樣憑著信德,默默地聽從、遵行天主的話,卻沒有因為充滿恩寵而驕矜.做為一個母親,聖母就是這樣憑著信德,默默地陪伴著孩子成長,卻沒有因為孩子將是默西亞而忘了適時的敦促他發揮潛能.在馬槽邊,她辛勤地看護著襁褓中的嬰孩,卻把牧人傳揚的天使的話,默默的存在自己心中(1:19);在聖殿裡,她虔誠地將剛割損的孩子奉獻給天主,卻無怨無悔地默默接受「將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的命運宣判(2:35);當十二歲的耶穌初顯天主性時,她將一切不明白的事默默的存在心中,卻不減對耶穌的管教(2:50);在加納婚宴中,她默默的不與耶穌辯駁他的時刻是否已經來到,卻堅定的吩咐僕役「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2:4);當成年的耶穌向群眾講道時,她默默的站在外邊等待,卻欣然的聆聽耶穌指著門徒們說:「誰是我的母親?奉行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母親!(12:50);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她在一旁,默默地忍受錐心刺骨的苦楚,卻滿懷愛心的接受耶穌指著門徒的託付:「女人,,你的兒子!(2:35);當耶穌昇天後,她默默地與門徒們聚集在居所的樓房上,卻不忘每天「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1:14).


 


   正如基督教的朋友所言:「聖母瑪利亞只是一個與我們一樣,普通的凡人」,但是正因為她只是人,而不是神,更可見她是天主特意安排給我們的極大恩寵!因為她活在我們中間,讓我們更容易親近,更容易於效法!


 


二、用哲學的思維看聖母 --救贖的望德


 


   反對基督信仰的人,總將聖母「童貞生子」的奧蹟當作是個杜撰的神話.尤有甚者,認為這是在男性沙文主義作祟下,製造出來的「貞節牌坊」,為的是要將「性」污穢化,以便鉗制女性生理的慾望.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基督徒,我們無需從科學的角度,企圖驗證「無性生殖」的可能性,也不該盲目的相信,而不敢深究「童貞生子」的奧義,因為千百年來,這一切的答案,本已透過聖神的感召,書寫在聖經裡.


 


   聖經的第一部書,「創世紀」中記載,當人類始祖亞當、厄娃受到蛇的誘惑,違背天主命令,偷吃了「知善惡」的果實後,天主對蛇說:「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又對厄娃說:「我要增加你懷孕的苦楚,在痛苦中生子」,後對亞當說:「因為你是由土來的,你既是灰土,你還要歸於灰土」(3).這是原祖違命,所得到的苦果.從此,「死亡作了王,連那些沒有像亞當一樣犯罪的人,也屬它權下」(5:14).這樣的懲罰,不可謂不重!但是因為天主的仁慈,「罪惡在那裡越多,恩寵在那裡也格外豐富」(5:20),當天主要將肇始原罪的亞當、厄娃逐出伊甸園時,還親手「為亞當和他的妻子做了件皮衣,給他們穿上」(3:21)殷切的愛意,盡皆顯示在天主對「女人後裔必將戰勝毒蛇」所作的預許裏,這也是天主給予人類最大的預許與恩寵!


 


   這女人的後裔與這毒蛇的爭鬥,在聖經的最後一部書,「默示錄」中有著超性的描述:「有一個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 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她胎中懷了孕,在產痛和勞苦中,呼疼呻吟有一條火紅的大龍,站在那要生產的女人面前,待他生產後,要吞下她的孩子.那女人生了一個男孩子,他就是那要以鐵杖牧放萬民的;那女人的孩子,被提到天主和他的寶座前以後,天上就發生了戰爭那條大龍,就是那遠古的蛇,號稱魔鬼或撒殫的,被摔到地上.我們的天主獲得了勝利賴羔羊的血,得勝了那條龍」(12)


 


   因著這個勝利,過去「由於一人的過犯而被判定罪」;現在,「卻由於恩賜使人在犯了許多過犯之後,獲得成義」(5:16),過去由於一個女人促成了死亡,現在也讓一個女人帶來生命,而且這個女人所帶來的生命,是永生的生命!也正因此,這不死的生命必定不是來自男人的肉性--因為那由亞當而來,厄娃肉性生命的後裔,既是灰土,還要歸於灰土.「不是血統上的子女,算是天主的子女,而是藉恩許所生的子女,纔算為真後裔」(9:8).唯有這樣的後裔才能踏碎蛇的頭顱,使我們獲得自由,脫離罪惡與死亡的束縛!


 


   這位在創世之時,天主就已預許,將要孕育贖罪羔羊的女人;這位天主要將撫育整個人類教贖希望的重責大任,交賦在她手中的女人,難道只是天主臨時起意,隨便任選的普通女子嗎?早在瑪利亞童貞受孕、白冷城馬槽生子之前的七百多年,依撒意亞先知就已說了:「看,有位貞女要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7:14).米該亞先知則預言:「厄弗辣大白冷!你在猶大郡邑中雖是最小的,但是你將為我出生一位統治以色列的人,他的來歷源自亙古,遠自永遠的時代」(5:1).


 


   我們若將聖母瑪利亞與聖經中的先知及宗徒們做一個比較,我們不難發現:舊約的先知都是由天主直接召叫而受傅;新約的宗徒則是被耶穌親自揀選而跟隨.唯獨聖母瑪利亞,則是天主直接召叫、然後耶穌在十字架上將門徒們託付給她!如果我們仍然認為這位貫穿新、舊約時空,頭戴十二顆星榮冠的女人,除了童貞生子之外,與我們沒有什麼兩樣,不配被尊為「聖母」,那我們又怎能堪當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託付:「看,你的母親!(19:27)而配被稱為基督徒呢?         


                         


三、以社會的眼光看聖母--愛德的催生


 


   主耶穌基督的整個傳教生活,也就是祂的救贖工程,是以瑪利亞的參與而開始,也以她的參與作為終結.在加納婚宴中(2),因著聖母的祈求,耶穌初行奇蹟,開始了祂的傳教生活,直到在十字架上將門徒交付給了母親後,「耶穌知道一切事都完成了」(19:28).在這過程中聖母不只是天主手中一個消極、被動的工具,而是用她的信德和服從,積極的配合、參與天主救贖的事業.因此,兩千年來教會的傳承皆以聖母瑪利亞為「教會之母」,這也應驗了聖母自己在初受孕時所預言:「從今以後萬世萬代要稱我有福」(1:48)如此的尊崇榮福,絕不只是「因為瑪利亞生了耶穌」這樣簡單粗糙的邏輯.


 


   聖母瑪利亞將「童貞」與「母親」這兩個本來互相矛盾、抵觸的特徵,結合起來,而成了教會的卓越典型.要成為一個「童貞的母親」,靠的不是人的理性與智慧.當天主的計劃超越我們理性與智慧的極限時,我們只能以絕對的信德與忠誠來接受.天使向瑪利亞傳報,她將童貞受孕之時,純真的瑪利亞若非全心的相信:「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1:37),她又只能怎能在驚惶錯愕之際,克服理性上的疑問:「這事怎能成就?(1:34),而心悅誠服地說出「願你的話成就於我罷!(1:38).作為一個「童貞的母親」,必需拋棄世界上的一切: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以及人生的驕奢.「因為誰若愛世界,天父的愛就不在他內」.(若一2:15).當「瑪利亞的丈夫若瑟不願公開羞辱她,有意暗暗地休退她」時(1:19),謙卑的瑪利若非亞全心敬愛上主,懷著胎兒的她,又怎能在面對社會尖銳的批判與壓力時,由衷的說出「我的靈魂頌揚上主, 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1:47)


 


   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教導了我們,如何用「童貞」的信德向世界作證,用「母親」的愛德向世人宣講.憑著這樣純淨的信德與熾熱的愛德,教會與聖母「一同歎息,同受產痛」(8:22),像聖母一樣,將耶穌基督不斷地帶給這個世界.「這個教會是誰?是你和我,是每一個天主子民,故此,每一個信徒的使命就是將「童貞」和「母親」的角色在他自己身上實現出來,不斷透過自己的生活將耶穌基督帶給世界,履行他將耶穌基督帶給世界的使命,亦即「教會母親」的使命.聖母是「教會之母」其實是對我們說這些事情.(註一)


 


   德勒莎修女(Mother Teresa)為這個「童貞式母親」的使命作了最好的見證.一九四七年,當她聽到天主對她召叫,開始獻身為「窮人中的窮人」(poorest of the poors) 服務時,她沒有財力、沒有助手,有的只是旁人的嘲笑,與她「童貞」的信德及「母親」的愛德.當她從路旁臭水溝中抱起滿身蛆蟲、遭人遺棄的垂死病人時,她說:「我看到耶穌隱藏在祂最苦難的外表下」(I see the face of Jesus in his most distressing disguise).到過德勒莎修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的人,沒有不被小聖堂牆上耶穌苦像旁的「我渴」(I thirst)兩個字所震憾:


 


   「在耶穌的十字架旁,站著他的母親...耶穌看見母親,又看見他所愛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女人,,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門徒說:『看, 你的母親!』就從那時起,那門徒把她接到自己家裡.此後,耶穌因知道一切事都完成了,為應驗經上的話,遂說:『我渴』」(19:25-28)


 


註一:節自劉賽眉修女「聖母在天主教友培育中的地位和角色」錄音帶,香港教區教友培育辦事處,199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體的衛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